栏目导航

将军信箱

将军通信地址

北京市复兴路26号

邮编100851

 田将军灯下漫笔系列之2018年第8期 

 

         假如他们去当官

◎文/ 田永清

 

         前些日子,读到《倘若齐白石去当官》一文,题目和内容都让我感兴趣。得之启发,我想起东晋的陶渊明和唐朝的李白,这两位大诗人也遇到过是否去当官的问题。这里,把三位名人的趣闻佚事搜集起来,辑成此文。

      先说说齐白石。有报道称,齐白石的大作《山水十二条屏》拍卖,以9.3亿元成交。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近年画价不断攀升,现今又创新高,令人不得不惊叹文化艺术瑰宝的力量。

       说来也怪,我也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假如齐白石当年凭借他的鼎鼎大名和艺术成就,去跻身仕途,弄个一官半职当当,他能否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福荫后人?

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买来《白石老人自述》一书认真阅读。齐白石的确遇到过两次当不当官的问题。

       第一次是他41岁时,朋友告诉他,慈禧太后喜欢绘画,宫内有位云南籍的妇人给太后代笔,吃的是六品俸,可以在太后面前推荐齐白石,也许能弄个六七品的官衔。那么,齐白石是怎样笑着婉拒朋友好意的呢?齐白石说:“我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叫我去当内廷供奉,怎么行呢?我没有别的打算,只想卖卖画,刻刻印章,凭着这一双劳苦的手,积蓄得三二千两银子,带回家去,够我一生吃喝,也就心满意足了。”齐白石的这番话,清楚地表明了他不喜欢当官的意思。

       第二次是齐白石在京城小住,住在宣武门半截胡同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时间,齐白石念家,打算离京。朋友说,我给你捐个官,到江西当个县丞,官职虽不显赫,但毕竟属于朝廷命官。对此,齐白石态度更明确,回答更干脆:“我哪里会做官?你的盛意,我只好心领而已。我如果真的到官场里去混,那我简直是受罪了!”朋友见他坚决不答应,未再勉强。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齐白石是位大画家,他也许是嫌官职太小才不答应的吧?

       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齐白石写过一首题画诗《题菊》:“穷到无边犹自豪,清闲还比做官高。归来尚有黄花在,幸喜平生未折腰。”我猜测,齐白石非但不为两次给官不就而后悔,相反还感到庆幸和自豪。

       齐白石要是当年去做官,莫说当个七品芝麻官,就是当了封疆大吏,如今谁还会记得他呢?而齐白石曾自称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如今,谁人不知白石老人的诗、印、字、画呢?这样的名声,比官名响亮、久远多了。

       再说陶渊明,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处境密切相关。

       公元405年,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而后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从官场退隐的陶渊明,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归宿,写出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政坛上少了一位官员,文坛上却多了一位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生动写照。

       陶渊明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称作“为诗之根本准则”。

      苏东坡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鲁迅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从历史角度来看,比起齐白石和陶渊明,李白的名气更大,故事也更多。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爽、清新飘逸、大气十足,表现出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

      黄金足赤从来少,白璧无瑕自古稀。过去的许多传说,说李白不屑于科举考试,不愿当官,藐视权贵,等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诗句,以及李白让杨国忠研墨、唤高力士脱鞋等传说,更是增加了一些有力的佐证。

       其实,李白曾是一个很想当官的人。他到地方官员面前自荐,希望得到赏识,又跑到京城结交权贵,总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封为“供奉翰林”,在长安辉煌一时。后被谗,李白亦乞归,因得放回。

       李白这一次长安之行,是他仕途上的一大挫折。但依我看,这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李白如果继续当官,就算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是用非所长,诗坛岂不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不用说一些文人雅士对李白的众多诗篇耳熟能详,就连过去一些不识字的农妇,也会背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总之,李白的诗名远高于他那鲜为人知的官名。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韩愈评价“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苏东坡评价“李杜”:“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杜甫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李白是写诗的料,不是当官的料。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认清自己是块什么“料”,这一点很重要。物各有其利、各有其弊,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天才也有不如常人的地方。只有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劣长短,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才有可能找准人生坐标,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取短,即使智者也会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

(作者系原总参谋部兵种部政委、少将)

责任编辑王泽阳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6号

版权所有 田永清将军网  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