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将军信箱

将军通信地址

北京市复兴路26号

邮编100851


田将军灯下漫笔系列之2015年12期


六十年前授衔时

 

文/ 田永清


60年前的9月27日,是共和国将军的盛典。这一天,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了新中国首次授衔授勋典礼。

军衔制是世界各国军队为明确军中指挥关系、激励官兵士气而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军队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年之后,我军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这也是国家给予各级军官的崇高荣誉和重大政治责任。

从1955年至1965年,共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60位少将,合计1614位将帅。这些将帅,被人们称为“开国将帅”。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群星璀璨、众人瞩目、解读不尽的光荣群体。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均已作古,少将也仅存45位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中,活到或超过百岁的,已高达46位。

我最近阅读了一些资料,觉得“开国将帅”是值得大书特书、永远铭记的一个特殊群体,从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投身革命,创造辉煌

古语曰:赏一人而三军乐者,赏之;罚一人而三军震者,罚之。现在一提“开国将帅”,人们习惯称元帅为老帅,称将军为老将军。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被授予军衔的将帅,多数年富力强,有的还风华正茂。“开国将帅”中的许多人那时相当年轻,例如,大将许光达只有47岁,上将萧华只有39岁,中将张池明、刘西元只有38岁,少将吴忠、徐斌只有34岁。

这些人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战功卓著、贡献巨大、影响突出。他们参加红军前,很多是放牛娃,参军后被称为“红小鬼”,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他们引上了革命道路,是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了他们,是时代造就了他们,是铁流铸成了他们。

身残志坚,奋斗终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军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有八位独臂将军,三位独腿将军,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身负重伤。比如,大家熟知的开国上将贺炳炎、彭绍辉,开国中将余秋里,等等。

他们都是在革命战争中光荣负伤,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经受巨大痛苦才得以救治复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伤情稍好之后便重返战场、英勇杀敌,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面对这些身残志坚的开国将军,毛泽东当年感慨万千,他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位独臂独腿的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革命军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特殊的人才!”

丰功伟绩,淡泊名利

毛泽东当年的确曾经批评过少数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但在当年评定军衔时,无论元帅还是将军,主动提出让衔、降衔的也大有人在。

大家知道,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也曾赞誉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是这样一位大智大勇、屡建奇功的一代儒将,在当年授衔工作领导小组拟制的写有授予元帅、大将军衔人员名单的报告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论。叶剑英,1955年1月20日。”

许光达是黄埔五期毕业生,参加了南昌起义,又曾到苏联留学。在战场上,他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当得知拟授自己大将军衔时,他连声说:“高了!太高了!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我是幸存下来的,戴上那个豆豆,心里不好受!”他先是找当年的老首长贺龙和彭德怀“走后门”,请求定为上将军衔,未得允许。无奈之下,只得直接上书毛泽东和军委各位副主席,言辞恳切地请求把自己降为上将军衔。

对于许光达此举,毛泽东感慨良多,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大声说:“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毛泽东越说越动情:“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两度征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既有武将之威又有儒将之雅的孙毅,被毛泽东称为“孙行者”,被朱德称为“孙胡子”。一些与他有着同样经历的战友,有的被评为上将军衔,而他却主动让衔,只评了个中将。授衔之前,他给组织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绝不是为了升高官、享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奉献了!”

应该说,这些将帅主动请求让衔、降衔,与我们党、军队、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不无关系。

毛泽东是我们党、军队、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从党、军队、国家其他领导人到全军官兵,都希望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并且有关方面已经为他制作了大元帅服,但是毛泽东还是坚决果断地拒绝了。紧接着,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率先垂范,主动放弃了元帅军衔;李先念、谭震林等几位功勋卓著的领导人,则放弃了可以授予的大将军衔。

身负重任,大公无私

还有一位主动让衔的将军,应该单独说一说。这是因为他不但和别的一些将军一样,主动提出降衔,而且他当时是协助彭德怀、罗荣桓具体负责评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当时的总干部部副部长。但他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自请降衔为他人。

徐立清同志,当时是正兵团级现役高级干部,按规定可以评为上将军衔。但他认为“还是评中将为好,这样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彭德怀、罗荣桓都不同意他自降军衔,几次找他谈话,要求他服从组织决定。无奈之下,他又去找周恩来,经过反复陈述理由,终于把周恩来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周恩来亲切地对他说:“毛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镜子,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毛泽东也这样赞誉徐立清:“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当时也担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宋任穷同志(后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一些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衔,对全军干部都是个很大的教育,也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原来一些自认为评低了的同志,也从思想上想通了,这就大大地推动了授衔工作的顺利进行。”

德高望重,健康长寿

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开国将帅,不但在战争年代创造了作战的奇迹,而且在和平时期创造了长寿的奇迹。前面提到,活到或超过百岁的开国将军,已有46位之多。例如,开国上将吕正操享年106岁、萧克享年102岁,开国中将张震(后为上将)、方强、曾思玉均享年101岁,开国少将陈锐霆、吴西均享年105岁,还有些健在的开国少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岁,等等。

可能有些人会说,开国将军嘛,生活待遇高,医疗条件好,当然健康长寿了!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看法,请不要忘记,这些开国将帅在战争年代千辛万苦,有的还多次负伤,在“文革”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曾遭受打击迫害。我认为,他们之所以长寿,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理想、信念、意志、胸怀没有变,他们一直跟着党走,清正廉洁,严以律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最熟悉和崇敬的吕正操上将在一首七绝中写道:“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他还说:“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古人说“仁者寿”,一些开国将帅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正是应验了这三个大字。

被称为开路先锋、骁勇战将的李聚奎,本应于1955年就授予上将军衔,但在离授衔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周恩来点将,调他到新成立的石油工业部任职。李聚奎二话不说,走马上任,在石油工业战线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苦干了三年,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贡献。到了1958年,中央一纸命令,决定他与总后勤部政委余秋里中将对调,重回部队工作,随后又为他补授了上将军衔。1984年,李聚奎八十华诞时,写了这样三句自勉词: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

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

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我认为,李聚奎的这三句庆生自勉词,真真可以作为我们共同的座右铭!

(作者系总参谋部原兵种部政委、少将)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6号

版权所有 田永清将军网  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