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浩田称他是“军中儒将”

                               戎马生涯四十年

                               将军本色是书生

                                                       ——记河北无极籍将军、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田永清

                                     ■ 家庭百科报记者 林庆荣

                                       

                                                   田永清将军戎装照

                                       

                                           田永清将军与迟浩田同志合影

      今年10月26日上午,在河北省图书馆报告厅,一位精神抖擞的退休将军,应邀为石家庄的大学生和省军区部分官兵作了“成人、成才、成家、成功”的报告。将军开门见山就说:听我作报告,有三个“可以”。一是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二是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三是如不愿听可以随时退场。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场白,立刻抓住了听众。两个半小时的报告现场,秩序井然,大家聚精会神地倾听,不时响起笑声、掌声。

      这位作报告者何许人也?他是解放军总参谋部原兵种部政委,被迟浩田誉为“军中儒将”的田永清少将。

                                     

                                     

                                       迟浩田同志赠予田将军的书法作品

      家里的“八路军武工队”给了他报效国家的情怀

      1940年,田永清生于河北省无极县的一户农民家庭。这个不寻常的农家,是当地的“抗日堡垒户”,驻扎着八路军的武工队。家中有扇夹壁墙,中间是地道入口,一直通到野外的井出口。武工队员平时就住在田永清家中,日本鬼子和伪军来“扫荡”时,他们就迅速藏匿到地道中,经常是昼伏夜出,顽强地抗击着日本侵略者。

  田永清的五爷给地主当长工,是地下党员,他积极投身抗日,后被地主、汉奸出卖,被日本鬼子残酷地砍了头。田永清的伯父、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为亲人收了尸。

  遭遇不测的还有田永清的邻居阎合子,当时才十七八岁,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因为有人告密,知道田永清家中藏有武工队员,日本鬼子和伪军企图抓捕他们。敌人首先抓住了阎合子,阎合子明明知道武工队员就藏在田永清家中,但他就是不说。日本鬼子和伪军把他打了个半死,后来又把他抓到日本的岗楼里,继续严刑拷打,直到最后被活活打死。乡亲们把他抬回来时,他面目全非、遍体鳞伤。当时,还不到5岁的田永清,亲眼看到这种场景,使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和伪军,非常崇敬阎合子。在他的心目中,阎合子就是了不起的抗日英雄。

  耳闻目睹一个接一个亲人和邻居被侵略者杀害,童年田永清的心里埋下了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种子。

  其中有位名叫张斌的武工队员,十分喜欢他,经常给他讲武工队的战斗故事,还在他的双肩上挎上盒子枪,鼓励他长大后参军卫国。后来,张斌干脆认田永清做了干儿子。田永清与干爹干娘保持了长达60年的亲密联系。张斌的5个子女,都称田永清为大哥,亲如家人。

黑夜穿过“死人门洞”求教,考初中时得了全县第一名

      上初小时,田永清语文学得很好,但算术却比较差,考高小时,他还是个“备取生”。为了补上算术这块“短板”,12岁的田永清,利用暑假40天的时间,一边为农业合作社看红薯,每天挣6个工分;一边恶补算术,他找到一本《算术千题详解》,一天算25道题,经过40天的努力,他对算术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什么题都难不住他了。

      1953年春节寒假的一天晚上,田永清被一道算术题难住了,冥思苦想到半夜,总也得不出答案。这时,他母亲用了“激将法”,说做人要有志气,实在算不出来,就去向你表叔请教。田永清的表叔阎同文,是抗战时保定师范的毕业生,当时在一所高小当老师。离表叔家不算远,但要穿过另一个胡同,胡同门口一家的门洞里放着一个刚去世的死人。田永清的确有些胆怯,但为了解决难题,还是硬着头皮,在黑灯瞎火中摸索前行,路过安放死人门洞的时候,他紧张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那天晚上,他没有白受惊吓,经过表叔的指教,终于破解了那道难题。

      1954年考初中的时候,第一场是考算术,前面几道题比较容易,后面一道却很难,需要转几个弯才能得出答案,多数同学都答不出来。说来也巧,这道题正好与田永清向表叔请教的那道非常相似。他很快就答完考卷,第一个交了卷。

      3位监考老师一看,非常惊叹:第一个交卷,而且全答对了,满分啊!接着,后两场分别考语文和常识,田永清也都是高分。最终,在那一年的初中考试中,田永清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那时,他才14岁。

      报到时,他右手中指长了一个疔疮,右手用一个白布带挂在脖子上。一些老师和同学想看看那年初中考试的“状元”是谁,田永清刚到县城,还有些腼腆,被一些老师和同学追着到处跑。快过去60年了,说起少年时的这些往事,田永清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家庭困难,拿过年的口粮招待客人反遭诬陷

  田永清的父亲叫田英贵,他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自学成才,识文断字,不但写得一笔好字,而且还擅长算盘,打得又快有准,从抗战时期到解放初期,他一直在村里担任“粮秣”,是远近闻名的农村秀才,每年春节前夕,乡亲们都找他写对联。1975年,刚满60岁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当时农村的生活还很困难,父亲吃了不少苦,由于部队工作的需要,田永清未能回家为老人送终,这成为了他终生的遗憾。

  田永清的母亲叫李纪华,也没上过学,但她心灵手巧,擅长画画和绣花,顷刻间,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便从指间流出。更难得的是,母亲一生乐善好施,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

  1958年寒假,在石家庄六中读高二的田永清,与一位同学一起回家。那时,大家的日子都很困难,田永清家更是捉襟见肘,但田永清的母亲看到他把同学带回家,还是把准备过年的仅有的一点玉米面和大米拿了出来,做了一锅窝窝头,煮了一锅大米稀饭,热情招待了那位同学。

  但谁也未曾料到,热情招待这位同学的窝窝头和大米稀饭,却引来了一场风波。新学期开始以后,那位同学给田永清贴了一张大字报,说田永清家生活很好,不应该享受每月3块钱的助学金。田永清向老师和同学实事求是地作了说明,这场风波才得以化解。结果,这件事不但没有给田永清带来任何不良影响,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而且他母亲乐善好施的品格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高一的下学期,品学兼优的田永清担任了学校团委宣传部长,读高二时又担任了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刚到18岁,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他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张家口外国语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田永清虽然离开石家庄53年了,但他对故乡和父老乡亲还是感情依旧、念念不忘。他对大家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河北是祖国的胸膛。燕赵大地,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故乡。建军80周年的时候,田永清考证出河北出了81位开国将军,在全国名列第9位。这篇考证文章,在河北多家报刊、网络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果连自己的部属都不关心、不爱护,还何谈为人民服务?

     1996年,田永清时任石家庄装甲兵指挥学院政委,那年夏天,河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学院正团职军务处副处长张金垠同志,为了抢救9名群众壮烈牺牲。

  张金垠德才兼备、忠孝两全,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连续两天采访他的感人事迹,几次感动得哭了起来。敬一丹专门制作的《焦点访谈》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为张金垠追记了一等功,中宣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河北省委、辽宁省委分别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河北、辽宁举行专题报告会,广泛宣扬张金垠的感人事迹。张金垠是满族人,总政治部、国家民委还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向他学习。

  田永清认真主持研究张金垠的事迹,并概括为三句话: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

      这三句话广为传播,现在有些报刊文章和领导讲话时,还经常引用这三句话,用以进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当时采访张金垠事迹的,就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那时,田永清初中时的一位老师问他:“英雄流了血,牺牲了性命,你能不能做到让他的亲人不流泪?”田永清回答:“我在位期间保证做到,退休以后尽力做到。”

      退休前后,田永清和有关同志两次到张金垠的故乡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探望他年迈的母亲,为老人家办理了“农转非”,在县城争取了一套住房。

      第二次去的时候,田永清带着慰问品,吃的、穿的、用的、花的,一应俱全。在场的县委书记、县长非常感动,当即在张金垠母亲住的房子里贴上告示:县里任何部门不得收取烈士母亲的水电暖费。

      1998年,田永清调到总参谋部原兵种部当政委,他离开石家庄时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堆了许多石头,作为以后凭吊时找寻的标志。然后,田永清端了一盆清水,用洁白的毛巾,把张金垠的半身雕像,擦拭得一尘不染。

  张金垠牺牲10周年的时候,敬一丹还通过田永清给张金垠的妻子刘永华写了慰问信,送了慰问品。田永清的挚友、著名作家二月河也给刘永华送了书画作品。

  田永清说:“我们天天讲为人民服务,如果连自己的部属都不关心、不爱护,还何谈为人民服务?”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姐姐”雪中送炭

      田永清每次回到石家庄,除了看望张金垠烈士的妻儿外,还要去看望“姐姐”仝荣芬。

      1959年,上高三的田永清虽然利用课余时间竭力勤工俭学,但贫困的家庭实在无法继续供他上学了。初中同学仝建波的姐姐仝荣芬,是抗美援朝女战士,复员后分配到石家庄国棉五厂工作。与田永清很要好的仝建波曾对他说,你实在上不起学了,就去找我姐姐,我姐姐也是你姐姐。

      那时,田永清身无分文,他一摸口袋,第二天的饭票、菜票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田永清鼓起勇气去找仝荣芬“姐姐”。仝荣芬不但给他买了两个馒头、一碟小菜,还慷慨地给了他15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1994年,田永清奉调到石家庄装甲兵指挥学院当政委,已是将军的他,没有首先回故乡无极探望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姐妹弟弟,而是首先来到国棉五厂,找到了当年帮他解除燃眉之急的仝荣芬姐姐,向她表示深深的谢意。田永清经常对人说:“姐姐的恩情,永远不能忘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做人。”

      对故乡无极,田永清同样满怀深情。无极县有“无出其右”、“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多难兴邦”、“先吾着鞭”五个成语典故,与历史文化名人——西汉的田叔、西晋的刘琨有关。这五个成语,言简意赅,催人奋进,其中尤以“闻鸡起舞”最为古今贤达所称道。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田永清开始收藏“闻鸡起舞”书法墨宝。30年来,共收藏党政军高层领导和书法名家、社会名流题写的“闻鸡起舞”数百幅。为了回报故乡,他精选出228件“闻鸡起舞”书法精品,捐赠给故乡。无极县委、县政府对此举极为重视,并在县城公园修建了“闻鸡起舞”书法碑苑。目前,这一碑苑已成为无极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外地的游客来到无极后,总喜欢到那里看一看。田永清还请抗战时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吕正操,为无极烈士陵园题写了馆名,并题写了“抗日英雄永垂不朽”的碑文。

      从排长到将军,

      他只获得过一个荣誉

      42年的军旅生涯,从正排职少尉军官到正军职少将,田永清只获得过一个荣誉:总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他31岁才谈恋爱,32岁才结婚,38岁才有一个女儿,39岁就带头做了男性绝育手术。当时,他早已经是正团职干部,他所在的单位也是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所以,他风趣地说:“这个荣誉实在是没法再让了!”田永清的爱人吴玉霞是大校军官,有着45年军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女儿田天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在北京电视台工作,外孙也5岁多了。总之,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将军的原秘书、现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的李永洲大校说:“首长把荣誉看得很淡,大大小小的荣誉他都让了。据我了解,首长在位时,没有立过功,就获得过总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的荣誉,退休后被评为过全军优秀退休干部。”

       但是,没有荣誉的将军却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肯定和赞誉。

       2001年,田永清到了退休年龄,总参一位上将副总长到原兵种部宣布中央军委关于田永清同志退休的命令,在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他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后,这位副总长庄重地向田永清敬了一个军礼。上将主动给少将敬礼,这一破格礼遇,在总参传为美谈。

      田永清将军说,退休后不应该无所作为,应该继续发挥余热,多做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军队、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为此,他为自己定了个“八三八三退休生活规划”。八字目标:快乐、有为、健康、长寿。三条守则:不给党和军队抹黑、不过问原单位工作、不议论后任领导班子。八项内容:健身、读书、写作、演讲、收藏、交友、旅游、练字。三自方针:自己管好自己,上自修大学(给自己订了个10年读书计划),当自由撰稿人。田将军退休12年来,读了200多本书,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出版了8本书,去了近30个省市,作了600多场报告……正如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为田将军题词:将军本色是书生。

      田永清将军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自撰了一副对联:到老方觉知识少,退休正是读书时。并写信给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请求题赠这副对联。结果迟浩田副主席给他题词: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还给他写了“大器晚成”四个大字。这是对将军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田永清将军的“人生十宝”:

      健康秘诀在早上,成功秘诀在晚上

      田永清将军(右)与迟浩田同志合影

      在石家庄报告会的最后,田永清将军将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之精华“人生十宝”赠与石家庄学子:

     结交两个朋友:运动场,图书馆。培养两种功夫:本分与本事,本分做人,本事做事。给自己插上两个翅膀:理想,毅力。乐于吃两样东西:吃亏和吃苦。构建两个支柱:科学和人文。具备两种力量:思想的力量,利剑的力量。争取两个一致:事业与兴趣一致,婚姻与爱情一致。给自己配备两个保健医生:运动和乐观。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追求两个极致: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常情况下把自己的寿命延长到极致。

田永清少将撰文讲述——

       十位百岁开国将军的养生之道

       有人统计,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共有1614位,其中,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57位、中将177位、少将1360位。在这1614位开国将帅中,活到甚至超过百岁的,至今已有十几位。开国将帅乃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之才、社会上的出类拔萃之辈。身为将军而又寿至百岁,实属凤毛麟角。正因如此,大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养生之道,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吕正操:开国上将,享年106岁

       吕正操是享年最长的开国上将,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

       在抗日战争时期,吕正操曾担任冀中军区第一任司令员。我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我的故乡无极县又在冀中,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吕正操的大名。前些年,我曾几次拜访他,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和赴美探望张学良将军的情况。

      吕正操用“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9个字概括自己一生。

      说到吕正操的健康长寿,真是堪称奇迹。他打网球打到90多岁,打桥牌打到97岁,游泳游到98岁。

      在吕正操写的一首七绝中,有这样两句诗:“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他还说:“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吕正操的夫人刘沙同志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养生之道:“读书、打桥牌、打网球,是吕正操晚年保持体力、脑力的三个有力招数。”

萧克:开国上将,享年102岁

      萧克既是一位战将,也是一位儒将。他是唯一一位在红军时期担任过三个方面军领导职务的开国上将,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开国上将。

      1985年,萧克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取出早在战争年代就开始创作但因种种原因耽搁了40多年之久的小说初稿,重新开始修改。动笔之前,他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

      定稿后改名为《浴血罗霄》的长篇战争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影响深远,随即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胡耀邦同志阅读这部小说后,赋诗云:“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文武双修、德才兼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这16个大字,大致可以概括萧克将军的养生之道。

      孙毅:开国中将,享年100岁

      孙毅同志离休前担任总参谋部顾问。毛主席叫他“孙行者”,朱总司令称他“孙胡子”。

      我曾多次拜访孙老,与他老人家结为忘年交。他曾多次对我说过,影响他的一生、成为他为人处事准则的,是两种植物:一种是“竹”,一种是“莲”。他把这两种植物,称之为铺垫自己人生之路的两块“思想基石”。他常说:“做人既要有竹子挺拔自直的精神,又要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孙老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16个大字:基本吃素,坚持走路,精神宽舒,劳逸适度。

  除此之外,孙老还总结出一些颇富哲理的健身名言,例如:“吃苦是福,吃亏是福”;“腰包无钱,睡觉香甜”;“健康长寿,始于足下”;“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不戴乌纱帽,精神更活跃”;“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莫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陈锐霆:开国少将,享年105岁

     陈锐霆曾经担任军委原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

     在陈老的客厅里,悬挂着张震上将书赠他的百岁祝寿诗:“义旗飘扬豫皖边,并肩作战斗敌顽。驰骋华东雄威展,献身神炮青史传。忠贞革命身心健,淡泊舒卷养颐年。战友情谊六四载,望君寿高彭祖前。”这首七律既是对陈老传奇人生的高度评价,也是两位老战友深情厚谊的生动写照。

      我曾多次拜访陈老,聆听他的亲切教诲。就在他104岁的那年夏天,我们在北戴河海边还曾两次长谈。当时他思路清晰,语言流利,未料一年后就与世长辞了。

      陈老写了这样一首四言诗,用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养生之道:自寻乐趣,不找麻烦;找点事做,忙比闲好;坚持锻炼,动能抗老;对党无愧,检点怀抱;死后献尸,医学解剖。

      吴西:开国海军少将,享年105岁

      吴西是我军唯一一位年过百岁的少数民族(壮族)将军,也是跟随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过百色、龙州起义的革命将军,建国后他为海军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曾两次拜访吴老,看到在他客厅的墙上,悬挂着他用草书写的一帧条幅,是一首七绝:“老骥伏枥志不移,千秋大业梦难离。鞠躬尽瘁长眠止,不作糊涂醉汉迷。”

      吴老的女儿吴黎红告诉人们,爸爸只是一位布衣将军,生活上并不讲究。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主要是因为他兴趣广泛,心胸豁达。

      吴老则说:“我最喜欢孔夫子说的这样几句话:‘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更喜欢毛主席的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吴老还说:“在生活中营造自己的春天,必然有春天般的生命。在无为中创造有为,在闲适中孕育情趣。”

      吴老自诩“四迷”:读书迷、钓鱼迷、台球迷、跳舞迷。“人生的一切烦恼,都在舞墨娱诗的生活中化解了!”

      童陆生:开国少将,享年103岁

      童陆生曾任朱老总的战略高参,也曾与周恩来一起在空中遇险。

      解放以后,他担任过军事要职,也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但他宠辱不惊,刻苦钻研中医理论,苦练“望、闻、问、切”基本功,以至成为“大器晚成的神医”,义务为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治病,在军内外传为美谈。

     他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时,已经年近百岁,依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令人啧啧称奇。

     当有人向童老探询长寿秘诀时,他手指自己书写的“寿而康”3字条幅说:“我认为乐天者寿,我是一个乐天派,健康则乐,乐则健康。”

      后来,童老进而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三乐”: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

      陈波:开国少将,享年102岁

      离休前任二炮后勤部顾问的陈波,是一位开国将军,是一位独臂将军,是一位百岁将军。这三个“一”,概括了陈波身经百战、波澜壮阔的一生。

      抗战时,陈波为官兵亲自演示滚雷的用法。他命令部队后退300米,在远处观看。未料到那颗西瓜般大的不合格滚雷爆炸了,结果炸断了他的左臂,炸残了他的双腿。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当毛主席听说有9位独臂将军、两位短臂将军、两位独腿将军时,感慨地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独腿将军呢?只有我们人民军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

      陈老说:“人得有点精、气、神!我可以没有左臂,也可以没有双腿,但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追求,正如毛主席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磨难,畏缩不前就会死路一条!”

      曹广化:开国少将,享年100岁

      在人们的心目中,曹广化是一位阅历丰富而又有些“神秘”的开国将军。原因有二:一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他先后任原总干部部军衔奖励部副部长、部长,直接参与了千余名开国将军的评审工作,了解我军首次授衔台前幕后的大量故事;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受命主持“中纪委二办”,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案”的起诉,为这次“历史性审判”做了大量工作。

      曹老一生阅历丰富,淡泊名利。在个人志向上,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在个人品格上,他追求“寒不减色,暖不增华”的修养。在日常生活上,他喜欢“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朴素。他还说:“自己一生既无防人之心,也无害人之意,亏盈皆不言表。”

      阎捷三:开国少将,享年102岁

      阎捷三曾任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

      他原名叫阎润法。报国投军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阎捷三,并对别人解释说:“捷就是捷报频传,胜利凯旋的意思。我在家又排行第三,所以叫捷三。这个名字对自己有激励作用。”

       阎捷三是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长征过去了70多年之后,他对于红军当年宣传革命的那些简明、生动的歌谣,仍然记忆犹新,经常对后人一边解说一边哼唱。

       阎老主张,对于自己的健康长寿应该有个“预算”。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过去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活到百岁又算得了什么呢!”

       阎老总结养生三条:一是坚持运动,既包括身体锻炼,也包括脑力锻炼;二是注意营养,多吃些杂粮和蔬菜;三是心情舒畅,这是最重要的,笑一笑、十年少嘛!

魏天禄:开国海军少将,享年103岁

      魏天禄是从“洪湖赤卫队”走出来的老红军。

      魏老热心慈善事业,他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帮助学校建立图书馆,并向新四军纪念馆、保护母亲河和希望工程捐款。

      魏老将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精神方面,魏老说:“人的一生要有所追求,而精神追求是第一位的。有了精神追求,人的思想就不会空虚,事业也就有了‘恒动力’。这是我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质方面,魏老说:“我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归纳为‘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八个字。生活上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就行了,粗茶淡饭养生,衣着干净就行,奢华换不来长寿。正确对待物质生活,是我健康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6号

版权所有 田永清将军网  备案编号: